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党建+”开启精准扶贫新模式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月菊
    2019-05-13 19:57:57   原创
    党建+致富能人
      一人带富一个村
      精准扶贫,人是最关键的因素。为选准带头人,该区采取公推直选、组织下派、离退休干部返聘等方式,将一大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选配到村级党组织书记岗位上。围绕提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,先后组织村居党支部书记493人次到浙江嘉兴、江苏江阴和苏州等地实施集中培训,分4个批次选派40名优秀村干部到嘉兴进行为期2个月的挂职锻炼,为精准扶贫储备了充足的智力资源。
      为带领群众拔“穷根”寻富路,周营五村党支部书记罗惠采取“支部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流转100多亩土地,成立了龙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带动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种植,年亩均收入10000至30000元,真正实现1亩园抵上10亩田。此后,相继组建了硕丰金银花、杨明花卉、金珠种植等专业合作社,创新推广“党支部+党小组+党员+合作社+困难户+致富户”模式,村民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提升到现在的人均8000多元。
      党建+联系服务
      一策激活一潭水
      熟悉沙沟镇张庄村的人都知道,地处穷山沟,是省级重点扶贫村。直到2013年,全村446户1679人中,贫困户占213户461人。仅一年的时间,张庄村让人刮目相看:村里铺设了柏油路、安上了路灯,家家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,贫困人口下降到9户14人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.2万元,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典型村。而这一切变化,缘于帮扶该村的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罗锋。
      罗锋只是薛城区“双包双联为民服务”活动的一个范例。该区组织全区1000余名党员干部分别帮包联系1个薄弱村(社区)、1家中小微企业、1户困难家庭和1名困难职工,并建立了定期走访、住村帮扶等制度,为困难群众和联系村企办实事、解难题。推动“镇街2/3机关人员下基层”,7个镇街的560余名机关干部经常性沉到村居搞服务,实行民事代办、全程包办。广泛开展“结亲交友”,组织全区191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、第一书记、帮扶干部和下沉人员,划分帮包网格,建立帮扶对子,每人联系不少于10户,每月至少走访1次,分类办理群众难题,实现了党员干部帮扶群众常态化。
      党建+专项资金
      一招夯实一阵地
      为破解村居无场所办公、无资金办事的“瓶颈”难题,该区投入1100余万元开展了三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扩建活动,实施了陶庄镇东仓村、沙沟镇戚庄等10个重点村的“阵地提升”工程,打造出一批农村阵地建设样板。科学制订村级组织运转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,严格落实上级转移支付资金,及时拨付配套资金,确保每个村每年不低于5万元、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10万元。2015年以来,累计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资金723.75万元、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367.5万元。同时,按照“每1000户每年给予2万元”的标准拨付城市社区办公经费99万元,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,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力。
      党建+产业协会 一业带富一方人
      2012年注册成立的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是薛城区的“大牌合作社”,现经营规模达1230亩,入社农户107户,主导产品青萝卜畅销国内外。“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、农技服务队、批发市场,社员能享受全产业链服务,还打出了自己的‘沙河崖’品牌,社员们亩均收入要比入社前提高了3000元以上。”5月30日,46岁的党员理事长单德密如是说。
      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只是该区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。该区筛选具有农业产业基础的村庄,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,分别领办、创办土地合作社,兴办产业协会,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,把农村土地、劳动力、技术、资本等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。经营活动中,推行党支部领导下的统一规划建设,统一种植模式,统一技术指导,统一产品销售,让党支部、党员站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。截至目前,全区村党支部共领办土地合作社22家,规模经营土地7900余亩,入股村民年增收约1600元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